序章:商丘星陨
周襄王八年的春天,商丘城就跟被老天爷打翻了柳絮罐子似的,漫天的柳絮飘啊飘,活脱脱一片雪白色的梦幻世界。可就在这一片如梦似幻当中,十六岁的公子兹甫却没心思欣赏这美景,他正倚在那高高的宫墙之上,一双眼睛直勾勾地望着远处的天空,不知道为啥,心里头就像揣了只小兔子,莫名地一阵不安。
突然,“轰隆” 一声巨响,那动静简直跟天塌了似的,打破了原本的宁静。只见六颗巨大的陨石,就跟离了弦的超级利箭,“嗖” 地一下,朝着商丘城外的原野砸了下去。好家伙,这还不算完,与此同时,天空中六只鶂鸟扑棱着翅膀,居然逆着风往后退,那振翅的声音,大得都快把人的耳朵震聋了,整个商丘城都听得真真切切。
兹甫瞧见这一幕,眼睛瞪得老大,瞳孔都不自觉地缩成了针尖儿大小,下意识地就握紧了手中那象征身份的玉笏,手心里全是汗。他心里清楚得很,《尚书》里头明明白白地写着,星辰要是出现啥怪异的景象,那可都是预示着人间要有大事发生,不是福就是祸。
可眼下这又有陨石坠落,又有怪鸟逆风飞的奇观,到底是老天爷要赏个大福,还是要降场大祸呢?兹甫脑袋里一团乱麻,怎么想都想不明白。
“公子,周内史叔兴大人到了。” 一个侍从急匆匆地跑过来,气喘吁吁地禀报,一下就打断了兹甫的思绪。兹甫一听,赶忙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,虽说心里头还乱糟糟的,但基本的礼数可不能丢。他快步迎了出去,脸上带着该有的恭敬。
叔兴一露面,面色那叫一个凝重,仿佛压着千斤重担。他见到兹甫后,先是重重地叹了一口气,这才缓缓开口说道:“公子啊,此乃‘石陨鶂退’之象啊,依我看呐,这预示着宋国不久之后,必定要有大事发生。这天道啊,深不可测,哪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能摸得透的。
不过公子您可得牢牢记住了,往后不管遇到啥事儿,唯有守住礼义,看重德行,才能稳稳当当地应对这千变万化的世道。”
兹甫听了,一脸郑重地点了点头,可心里头却像被扔进了一块大石头,泛起了层层波澜。他这一恍惚间,就想起了自己远在卫国的母亲卫姬,此刻,母亲肯定正站在那高高的望母台上,眼巴巴地望着卫国的方向,满心盼着能有朝一日回到故土呢。
说起这望母台,那可是兹甫心里永远都抹不掉的痛。他那老爹宋桓公,平日里把商礼看得比啥都重要,刻板得就跟石头似的。就因为卫姬是卫国人,出身不合他的 “礼”,二话不说,就把卫姬休了,打发回了卫国。
兹甫虽说贵为嫡子,在这宋国那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可面对老爹这铁了心的决定,他也只能干着急,一点儿办法都没有。他太想念母亲了,日也思夜也想,没办法,就想出了个主意,命人在商丘城外修了一座高高的台子,取名叫望母台。打那以后,他每天都登上这台子,朝着卫国的方向使劲儿眺望,心里头就盼着能奇迹般地看到母亲的身影。
“母亲啊,孩儿到底啥时候才能再见到您呢?” 兹甫又一次登上望母台,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远方那绚丽的云霞,轻声呢喃着,声音里满是思念和无奈。一阵风轻轻吹过,撩起了他的衣袂,风中似乎都带着一丝苦涩的味道,好像是老天爷在回应他这满心的渴望,可又透着那么一股无力感。
从望母台下来,兹甫心事重重地回到宫中,巧了,迎面就碰上了父亲宋桓公。桓公还是那副冷峻的模样,脸上跟结了冰似的,没有一丝笑容,目光跟刀子似的,“唰” 地一下就落在了兹甫身上,冷冷地说道:“兹甫,你可别忘了,商礼那可是咱宋国的根本,守住了礼,就等于守住了天道。你可千万别为了自己那点儿私情,把祖宗传下来的礼法给坏了。”
兹甫听了,只能乖乖地低下头,嘴上应着 “是”,可心里头却憋了一肚子的火和不甘。他怎么也想不明白,老爹为啥就这么死脑筋,死守着那些个礼法,连母子之间最基本的亲情都能狠下心来给斩断了。
就在这小小的宫殿里,父子之间的矛盾,就像一颗悄悄埋下的种子,在阴暗的角落里,正偷偷地生根发芽,又像是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,表面看着平静,内里却暗藏着无尽的危机,只等着一个爆发的时机。
第一部:少年篇 —— 鹓鶵未展凌云志
1. 《让国风波:仁义初试剑未锋》
宋桓公三十一年,那王宫里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,就跟暴风雨来临前似的。宋桓公的病榻前,烛光摇曳,映照着嫡子兹甫满是愁容的脸。兹甫直挺挺地跪在那儿,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父亲日渐消瘦、形如枯槁的面容,心里就像被千万根针扎着,悲痛得不行。
他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父亲这一生的点点滴滴,老爹一辈子都把商礼当成宝贝疙瘩,死死恪守着,治理国家也全靠这一套,可如今,却要被病魔给拖走了,想到这儿,兹甫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,就像有个声音在他耳边不停地催促:“你得接过老爹的担子,把这商礼传承下去!”
“父亲,孩儿有一事相求。” 兹甫强忍着心中的悲痛,声音低沉得就像从嗓子眼儿里挤出来的。他顿了顿,接着说道,“庶兄目夷年长于我,而且那可是出了名的贤能有德啊,孩儿琢磨着,愿把太子之位让给兄长,也好顺了咱这宗祧之序。”
宋桓公本来都快闭眼了,一听这话,眼睛 “唰” 地一下就睁开了,眼里闪过一丝惊讶,就跟听到了啥不得了的事儿似的。不过这惊讶也就一闪而过,紧接着,欣慰之色就爬满了他那憔悴的脸。“兹甫啊,” 他有气无力地开口,“你能有这让国的心,可真是仁德之至啊。但你也知道,咱商礼最看重嫡庶之分了,你是嫡子,这继位啊,那可是天命注定的事儿,躲都躲不开。”
可兹甫这牛脾气一上来,那是十头牛都拉不回来,他早就心意已决。没几天,就麻溜地找到庶兄目夷,一脸诚恳,眼睛里满是真诚:“兄长啊,你瞅瞅你,德才兼备,那本事杠杠的。要是宋国交到你手里治理,那还不得蒸蒸日上,繁荣昌盛得一塌糊涂啊。兄长,你可千万别推辞,这位置你坐那是实至名归。”
目夷一听,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,连连摆手,眼里满是感动,可又透着无奈。“贤弟啊,” 他语重心长地说,“你是嫡子,按礼法,这继位就是你的事儿。我要是接了你的让位,那不是明摆着违背礼法嘛,到时候,天下人还不得戳着我的脊梁骨骂呀,我可担不起这骂名。”
这兄弟俩你一言我一语,争得面红耳赤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最后,目夷实在没辙了,为了避免兄弟俩因为这事儿起争执,闹得不可开交,他一咬牙,做了个决定 —— 悄然避走卫国。兹甫得知这事儿后,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,既感动兄长为他着想,又愧疚自己的让国之举,把兄长逼到了这份儿上,陷入了这两难的尴尬境地。
宋桓公临终前,拼尽最后一口气,把兹甫唤到床前。他气息微弱得就跟游丝似的,可说出的话却像重锤一样,字字沉重:“兹甫,你给我记好了,商礼那就是天道,守住德行可比守住土地重要多了。等你继位了,一定得拿礼来治理国家,可千万别辜负了先祖们的在天之灵啊。”
兹甫眼眶一红,眼泪 “唰” 地就下来了,哽咽着应下。没多会儿,宋桓公就闭上了眼,驾鹤西去了。这下,兹甫顺理成章地登基,成了宋襄公。他第一时间就派人去卫国,召目夷回国,还大手一挥,拜目夷为相,满心希望兄弟俩能齐心协力,把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。
可这朝堂之上啊,就跟平静的湖面下藏着暗流似的,暗涌着 “假仁让国” 的质疑声。有些个大臣在底下嘀嘀咕咕,说兹甫让位就是为了沽名钓誉,想在天下人面前博一个仁义的好名声,根本就不是真心的。还有人说得更难听,说目夷避走,那是看透了兹甫的虚伪,不愿意陪他演这出戏。
面对这些风言风语,兹甫跟没事儿人似的,压根儿不为所动。他心里门儿清,自己的让国之举那可是实打实的真心,没有半点儿虚假。他坚信,只要自己一门心思坚守仁义,总有一天,这天下人会明白他的良苦用心,到时候,这些质疑声自然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2. 《葵丘会盟:霸业宏图心中种》
周襄王元年,这可是个在历史上能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年份。齐桓公在葵丘那地方,大张旗鼓地大会诸侯。宋襄公兹甫接到命令,麻溜地就前往参会。这可是他头一回亲眼目睹霸主的威风凛凛,那心里头啊,就跟揣了只小兔子,又紧张又兴奋。
等兹甫到了葵丘,好家伙,那场面,简直太震撼了!只见葵丘之上,彩旗飘飘,五颜六色的,跟一片彩色的海洋似的。诸侯们整整齐齐地依次排列着,一个个都绷着脸,大气都不敢出。
再看那高台之上,齐桓公稳稳当当地端坐着,神态威严得就像天神下凡,让人看了,心里直犯怵。“尊王攘夷!” 的呼喊声,一声接着一声,震得人耳朵都快聋了,仿佛要把天都给喊破。兹甫站在那儿,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开始沸腾起来,一股豪情壮志 “噌” 地一下就从心底冒了出来,在胸膛里翻江倒海。
就在这大会正热闹的时候,齐桓公把兹甫单独叫到一边,神色郑重,就跟托付啥天大的事儿似的,把太子昭托付给了兹甫。“寡人的身后事啊,就全交到公子你手上了。” 他一脸严肃地说,“要是太子昭日后有难,公子你可得拉他一把啊。”
兹甫一听,想都没想,胸脯一挺,毫不犹豫地慨然应诺:“桓公您就放一百个心吧,兹甫我对天发誓,绝对不会辜负您的托付。” 他看着太子昭那略显稚嫩的脸庞,心里暗暗发誓,一定要像齐桓公守护天下诸侯那样,好好守护这位公子,绝对不让他受半点儿委屈。
从葵丘会盟回来的路上,兹甫夜宿在一家客栈里。奔波了一天,他很快就进入了梦乡。可谁能想到,这一夜,他竟做了一个奇异无比的梦。梦里,六只鶂鸟原本在低空扑棱着翅膀飞着,突然,光芒一闪,竟摇身一变,化作了凤凰,那凤凰可漂亮了,五彩的羽毛闪闪发光,它们舒展着巨大的翅膀,“嗖” 地一下,就朝着九霄云外飞去,眨眼间就消失在了天际。
兹甫猛地从梦中惊醒,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,眼睛直勾勾地望着窗外那繁星闪烁的夜空。过了好一会儿,他嘴角慢慢上扬,露出一丝微笑。在他心里,这梦可太有深意了,肯定是上天给他的启示,预示着自己就像那凤凰一样,即将崛起,在这乱世之中成就一番了不起的霸业。
“六鶂化凤,天命所归。” 兹甫喃喃自语,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,仿佛已经看到了宋国那光明无比的未来。在他的想象中,宋国在自己的治理下,会成为天下诸侯都敬仰的礼仪之邦,而他自己呢,也将像齐桓公一样,成为称霸一方的霸主,带领着诸侯们,尊王攘夷,把这天下治理得妥妥当当,让百姓们都能过上好日子。
第二部:争霸篇 —— 螳臂敢挡楚王车
3. 《践诺伐齐:四国兵临临淄城》
周襄王十年,齐国这地界简直乱成了一锅粥。原本齐国那可是响当当的大国,齐桓公在世时,称霸天下,威风得不行。可桓公一闭眼,几个儿子为了抢那国君的宝座,你争我夺,打得昏天黑地。这一乱,苦的就是底下的老百姓,好好的日子全给搅和了。
太子昭在这场内乱里,被几个兄弟撵得四处跑,最后实在没辙,灰溜溜地逃到了宋国。他一见到宋襄公,“扑通” 一声就跪下了,哭得那叫一个惨,眼泪鼻涕全下来了,扯着嗓子哀求道:“宋公啊,您可得救救我!我爹当年对您那可是恩重如山呐,如今我落得这般田地,您要是不出手,我可就没活路了!”
这事儿很快就传到了宋国朝堂上,大臣们一听,立马就炸开了锅,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。有个大臣皱着眉头,忧心忡忡地说道:“主公啊,齐国那是什么体量,大国啊!他们国内这乱子,错综复杂,水深得很。咱宋国虽说也是诸侯之一,可跟齐国比起来,那就是小巫见大巫。咱何苦去蹚这浑水,卷入这等危险的局面呢?要是弄不好,把咱宋国也搭进去,那可就亏大了!”
这话一出口,不少大臣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,一时间,朝堂上满是劝宋襄公别管闲事的声音。
可宋襄公听完,“啪” 地一巴掌拍在桌子上,那声音震得人耳朵都嗡嗡响。他 “嚯” 地站起身来,目光炯炯有神,跟两把火炬似的,大声吼道:“当年桓公何等威风,他在葵丘会盟的时候,可是把太子昭郑重地托付给了我。
如今太子有难,我要是袖手旁观,那我以后还怎么在天下人面前抬起头来?还谈什么立信于天下?昔日受桓公一诺,这一诺千金呐,今日我就算拼了这条命,也得兑现承诺!”
他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话,说得是义正言辞,把在场的大臣们都给镇住了。尽管心里还是犯嘀咕,可谁也不敢再吭声反驳。
宋襄公那是说干就干,雷厉风行。他亲自挂帅,点齐了宋国的兵马,又马不停蹄地去联络曹、卫、邾三国。一番游说之后,四国达成了联盟,组成了浩浩荡荡的联军,一路朝着齐国的临淄城杀了过去。
齐国这边呢,本来国内就打得乱七八糟,军队都没个正经模样,人心惶惶的。这会儿突然听说四国联军气势汹汹地杀过来了,士兵们吓得腿肚子都转筋,顿时军心大乱,完全没了抵抗的心思。
宋襄公站在军阵前,看着齐国军队那副狼狈样,大手一挥,高声下令:“全军听令,给我冲!” 四国联军顿时擂响战鼓,喊杀声震天,不过他们其实也没费多大劲儿,就是虚张声势了一番。齐国军队被这阵仗吓得屁滚尿流,防线瞬间就崩溃了,四国联军轻轻松松就攻破了临淄城。
太子昭顺利登上了齐国国君的宝座,也就是齐孝公。可让人没想到的是,齐国人对宋襄公可没什么好脸色。走在临淄城的街头巷尾,总能听到老百姓在那小声议论,话里话外都透着不屑:“哼,这宋人啊,说白了就是想借着帮太子昭的由头,给自己立威呢,真以为我们看不出来?”
这话传到宋襄公耳朵里,他心里就跟吃了个苍蝇似的,别提多难受了,一股苦涩的滋味在心头蔓延开来。可他只是微微皱了皱眉头,很快就释然了。
他心里清楚得很,自己这么做,可不是为了图齐国人的感激,而是为了信守当年对桓公的承诺,为了践行自己心中的仁义。哪怕被天下人误解,被骂得狗血淋头,他也绝不后悔,他要坚守自己的信念,在这条仁义之路上走到底。
4. 《鹿地会盟:楚王笑藏鱼肠剑》
周襄王十一年,宋襄公在齐国这事儿上尝到了一点儿甜头,心里就开始琢磨开了。他看着齐桓公当年称霸的事迹,越想越觉得自己也能行。于是,他脑子一热,决定效仿齐桓公,搞一场诸侯会盟,想着能像齐桓公那样,成为天下诸侯公认的盟主,风光无限。
他满心欢喜地发出邀请,召集各路诸侯到鹿地来开会。宋襄公那叫一个期待啊,天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,就盼着会盟那天赶紧到来,好让自己也威风一把。
可他万万没想到,这时候蹦出来个楚成王。楚成王接到邀请后,眼珠子一转,心里就打起了坏主意。他表面上恭恭敬敬地答应来参会,还带上了郑、陈等几个小跟班,可暗地里,却偷偷在队伍里藏了一大帮甲士,准备来个瓮中捉鳖。
宋襄公的哥哥目夷,那可是个聪明人,眼尖得很。他一看到楚成王这队伍里透着古怪,心里就 “咯噔” 一下,赶紧跑到宋襄公面前,苦口婆心地劝谏道:“主公啊,您可千万要小心呐!这楚人,向来被咱中原诸侯看作蛮夷,他们根本就不把咱的礼法当回事儿。这次会盟,我瞧着他们来者不善,肯定有诈啊!您可不能掉以轻心呐!”
可宋襄公这会儿正沉浸在自己的盟主美梦里呢,根本听不进去。他眼睛一瞪,大声斥责道:“目夷,你这说的是什么话!天下诸侯,本就应该以礼相待。我以诚待人,人家怎么会背信弃义呢?要是我自己先起了疑心,那还怎么树立威信?”
目夷见劝不动,急得直跺脚,可也没办法,只能在心里暗暗祈祷千万别出事儿。
会盟那天,鹿地那叫一个热闹,彩旗飘飘,诸侯们都陆陆续续到齐了。一开始,大家都客客气气的,有说有笑,可谁也没注意到,楚成王那家伙正偷偷使眼色呢。
突然,楚成王猛地把手里的酒杯往地上一摔,“砰” 的一声,这就跟暗号似的。埋伏在四周的甲士们 “呼啦” 一下全冲了出来,把宋襄公他们团团围住。这变故来得太突然了,所有人都吓傻了,目夷更是大惊失色,他心急如焚,想冲上去救宋襄公,可被一群楚兵死死拦住,动弹不得。
宋襄公虽说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了一跳,但他毕竟是一国之君,骨子里那股子硬气还在。他挺直了腰板,昂首挺胸,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,怒视着楚成王,大声骂道:“你身为诸侯,竟然做出这等背信弃义的事儿,你就不怕天下人笑话你,戳你的脊梁骨吗?”
楚成王却一点儿也不害臊,反而哈哈大笑起来,那笑声让人听着直起鸡皮疙瘩。他一边笑,一边说道:“仁义?哼,在这弱肉强食的世道里,仁义能当饭吃吗?能当刀使吗?只有实力,才是硬道理!你这迂腐的家伙,今天就好好尝尝实力的滋味吧!”
就这样,宋襄公稀里糊涂地就沦为了楚成王的阶下囚。可他就算被抓了,也没丢了那份骨气。他站在那儿,扯着嗓子,高声唱起了《商颂》。
那激昂的歌声,在鹿地的上空回荡,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,他宋襄公就算死,也不会放弃自己对礼法的坚守,对仁义的执着。哪怕被敌人抓住,他也要让这歌声传遍四方,让天下人都知道,他宋襄公是个有信念的人。
5. 《泓水悲歌:半渡不击千古讥》
周襄王十四年,郑国这小子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,竟然跑去投靠楚国了。宋襄公一听这消息,气得火冒三丈,脸都涨得通红,在朝堂上大发雷霆:“郑国这逆贼,竟敢背叛我宋国,投向那蛮夷楚国的怀抱!我今天非得好好教训教训他们不可!”
于是,他二话不说,大手一挥,又点齐了兵马,气势汹汹地朝着郑国杀了过去。可他没想到,楚成王那家伙也不是吃素的,听说宋襄公去打郑国了,立马亲率大军赶来救援。就这样,宋军和楚军在泓水之畔对上了,双方摆开阵势,一场大战一触即发。
楚军开始渡河了,只见河面上密密麻麻全是船只,士兵们一个个跟下饺子似的往对岸涌。目夷站在宋襄公旁边,眼睛都看直了,他心急如焚,连忙跑到宋襄公跟前,急得都快跳起来了,大声喊道:“主公啊,您快看呐!楚军正在渡河,他们现在一半在河里,一半还没上岸呢,这可是突袭的绝佳时机啊!咱们要是现在冲过去,肯定能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,机不可失啊!”
可宋襄公听了,却一脸严肃地按剑而立,大声说道:“目夷,你这说的是什么话!我宋国乃堂堂礼仪之邦,君子怎么能去攻击还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呢?这要是传出去,天下人还不得笑话我?”
目夷一听,气得直跺脚,差点没晕过去。他心里那个急啊,可又拿宋襄公没办法,只能在一旁干着急,眼睁睁地看着楚军顺利渡过了河,开始在对岸列阵。
等楚军列好阵,一声令下,如潮水般朝着宋军冲杀过来。宋军士兵们虽说也都鼓足了劲儿,奋勇抵抗,可无奈楚军人数太多,而且刚刚渡河,士气正旺。宋军渐渐抵挡不住,防线被一点一点突破,最后大败而归。
宋襄公在这场混战中,也身受重伤,被士兵们抬回了军帐。他躺在营帐里,疼得直冒冷汗,可眼睛却望着帐外的星空,思绪飘得老远老远。
他想起了当年那 “石陨鶂退” 的奇异景象,嘴角露出一丝苦笑,自言自语道:“看来,这一切都是老天爷安排好的啊。我宋襄公就算死,也要守着这礼义,总好过违背道义苟且偷生。”
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袍,可他心里那份对仁义的坚守,却丝毫没有动摇。他知道,自己今天这坚持,说不定以后会被人笑话,被骂成是 “蠢猪式仁义”。
可他不在乎,他觉得自己这么做,是在坚守自己的信念,是在践行商礼的精神。他相信,历史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,就算不被当时的人理解,他也要为自己心中的那份正义,坚持到最后一刻。
第三部:败局篇 —— 凤凰折翼商丘墟
6. 《病榻遗恨:八十骏马赠晋狐》
泓水一战,就像一场噩梦,把宋襄公的雄心壮志砸了个稀巴烂。他此刻正躺在那张宽大却冰冷的病榻上,形容枯槁,伤病的折磨让他的脸色白得像纸,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痛苦的抽搐。可即便如此,他那双眼睛里,偶尔还是会闪过一丝倔强的光芒,那是他对往昔抱负的最后坚守。
这一天,侍从急匆匆地走进来,声音因为紧张都有些发颤:“主公,流亡的晋公子重耳前来拜访。” 宋襄公一听,原本黯淡的眼睛瞬间亮了一下,他强撑着虚弱的身体,想要坐起来,可刚一动,就疼得 “嘶” 了一声。侍从赶紧上前,小心翼翼地扶着他,在他背后垫上几个柔软的靠枕。
重耳大步走进来,他身姿挺拔,眼神明亮得如同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,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不凡的气度。宋襄公只看了一眼,心里就暗暗惊叹:“这公子重耳,果然非池中之物,日后必能成就一番大事业。” 他看着重耳,仿佛看到了曾经那个怀揣着称霸梦想的自己。
宋襄公缓了缓神,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一些,说道:“公子远道而来,本公未能远迎,还望恕罪。” 重耳连忙行礼,恭敬地说:“宋公重伤在身,还能接见在下,重耳感激不尽。” 两人寒暄了几句,宋襄公看着重耳,越看越觉得他是个能担当大任的人,想到宋国如今的衰败模样,他心中涌起一阵悲凉。
他转头对侍从说:“去,把那八十匹最上等的骏马牵来。” 侍从愣了一下,似乎有些不解,但还是赶紧领命而去。不一会儿,八十匹骏马被牵到了院子里,骏马们昂首嘶鸣,马蹄刨地,一看就是难得的良驹。
宋襄公看着这些骏马,又看向重耳,长叹一声道:“晋国乃大国,地大物博,人才济济。公子你如此贤能,日后定能成就霸业。反观我宋国,经此一败,元气大伤,势弱至此,恐怕再难图谋霸业。这八十匹骏马,就当是我对公子的一点心意,望公子能匡扶天下,践行仁义,让这世道重回正道。”
站在一旁的目夷,眼眶早已湿润,他实在忍不住了,向前一步,含泪质问道:“主公,咱们一直坚守仁义,可结果呢?屡战屡败,国家都快陷入绝境了。如果仁义不能带来胜利,那咱们坚守的仁义,到底还有什么意义?”
宋襄公艰难地笑了笑,那笑容里带着疲惫,却又无比坚定,他用微弱但清晰的声音说:“目夷啊,仁义之道,岂是为了眼前的胜负?咱们坚守它,不是为了得到一时的好处,而是要为后世树立一个典范。千秋万代之后,自有公论。有些事儿,咱们问心无愧就好,无需多言。” 目夷听了,默默低下头,泪水止不住地流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宋襄公的病情越来越重。临终前,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,让人把他的床榻转向望母台的方向。他望着那个方向,嘴唇微微颤抖,喃喃自语:“母亲,孩儿一生都在恪守礼法,不敢有丝毫违背,没有辜负先祖的教诲。可唯独对您,孩儿不孝,到死都没能再见您一面……”
话还没说完,他的手缓缓垂了下去,眼睛也慢慢闭上了,带着无尽的遗憾,也带着对仁义的坚守,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曾经满怀期望、奋力拼搏过的世界。
7. 《史笔如刀:太史公墨写春秋》
时光飞逝,转眼间就到了汉武帝时期。这天,司马迁踏上了前往宋地的旅程。他背着行囊,一路上风餐露宿,心里却充满了期待,因为他知道,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,而他要做的,就是把这些故事挖掘出来,记录下来,让后人能够了解真实的过去。
司马迁来到了望母台遗址,这座曾经承载着宋襄公无尽思念的高台,如今已经破败不堪,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,在风中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。司马迁正围着遗址仔细观察,这时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卒颤巍巍地走了过来。
老卒看着司马迁,眼中闪过一丝好奇,问道:“年轻人,你在这儿看啥呢?” 司马迁连忙行礼,恭敬地说:“老人家,我是史官司马迁,特来此地探寻历史。您对这望母台,可知道些什么?”
老卒一听,眼睛亮了起来,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过去。他拉着司马迁,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,尤其讲到泓水之战时,老卒的眼中满是敬仰之色:“当年啊,咱们主公宋襄公,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。
战场上,楚军渡河,大家都劝主公趁机进攻,可主公却说,君子不趁人之危,要等楚军列好阵再打。结果呢,咱们打输了,主公也受了重伤。可在我心里,主公坚守礼法,虽败犹荣,他就是真正的君子啊!”
司马迁听得入了神,一边听,一边在心里默默思索。他觉得,这宋襄公的故事太有意思了,既有坚守,又有争议,正符合他写史的素材标准。回到住处后,司马迁坐在案几前,面前摆放着竹简和毛笔,他沉思良久,终于提起笔,将宋襄公的故事写入了《史记》。
没过多久,司马迁关于宋襄公的记载就传到了朝堂之上,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。大臣们议论纷纷,分成了两派。
一派人说:“襄公礼让,虽败犹荣,他的行为彰显了仁义道德,值得后人敬仰。” 另一派人却嘲笑说:“什么仁义,简直就是蠢猪式仁义,在战场上还讲那些虚礼,不打败仗才怪呢,简直就是糊涂透顶。”
这天,司马迁来到商丘的一处祠堂,想看看有没有关于宋襄公的更多线索。在祠堂的角落里,他看到了一尊兹甫的青铜像。
这尊铜像有些年头了,上面布满了岁月的痕迹。只见铜像左手执着礼器,右臂断痕处栖息着一只栩栩如生的白鶂。司马迁走近仔细端详,那礼器上的铭文密密麻麻,仿佛在诉说着这位仁义之君波澜壮阔却又充满遗憾的一生。
司马迁看着铜像,喃喃自语:“或许,历史的真相,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。宋襄公的行为,到底是对是错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。
但我的职责,就是如实记录,把这一切都留给后人去评判。” 他提起笔,在新的竹简上,又写下了对宋襄公的评价,这里面既有对宋襄公坚守仁义的肯定,也有对他不谙时势的反思,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充满深度、耐人寻味的史笔。
尾声:商丘残阳
2025 年,阳光热烈地洒在商丘这片古老得仿佛能闻到历史味道的土地上。一支现代考古队,就像一群探秘历史宝藏的探险家,正忙得热火朝天。他们的目标,是那座传说中埋葬着宋襄公的古墓,谁也不知道,这座深埋地下数千年的古墓,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。
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挖掘着,每铲下去一锹土,都像是在轻轻揭开历史的面纱。终于,在古墓的深处,他们发现了一批珍贵的竹简。
这些竹简,历经岁月的侵蚀,虽然有些已经斑驳不堪,但上面的字迹依然隐约可见。当考古队队长轻轻展开其中一卷竹简时,他的眼睛瞬间瞪大,脸上露出了震惊的神情。原来,这竟是《襄公自述》,上面记载的内容,与流传下来的史书记载大相径庭,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历史世界的大门。
“快,把文物专家请过来!” 队长的声音因为激动都有些变调了。很快,一位戴着眼镜、气质儒雅的文物专家匆匆赶来。他接过竹简,仔细研读起来,越看越入神,嘴里不时发出惊叹声。
许久,他抬起头,目光望向远处那座已经残破不堪的望母台,感慨万千地说道:“历史从无胜者,唯有选择值得铭记。宋襄公在竹简中讲述了自己的一生,他的坚守,他的无奈,他的痛苦,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、立体的他。以往史书的记载,或许只是冰山一角,而这份自述,才让我们真正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。”
此时,太阳渐渐西沉,天边被染成了一片绚丽的橙红色。那如血的余晖,温柔地洒在残破的望母台上,给这座饱经沧桑的高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。望母台旁,六只石鶂静静地伫立着,在夕阳的照耀下,它们仿佛被赋予了生命,振翅欲飞。那姿态,就好像在诉说着那段久远的历史,诉说着一位仁义之君在春秋乱世中的跌宕人生。
在那段漫长的岁月里,宋襄公一心坚守着自己心中的仁义和礼法,哪怕在战场上,面对强大的楚军,他也不愿违背自己的原则。他的坚持,在当时或许被人视为愚蠢,甚至因此遭遇了惨败,但他从未后悔过。如今,透过这些竹简,人们看到了他的执着与信念,那是一种超越了时代局限的精神力量。
宋襄公的故事,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,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,成为了一段永恒的传奇。他的坚守与执着,如同坚硬的磐石,虽历经风雨洗礼,却依然屹立不倒;他的失败与遗憾,则像一首悲伤的乐章,在岁月的流转中,触动着后人的心弦。
每当人们回望这段历史,都会不禁陷入深深的思索:在现实与理想之间,在利益与道德面前,我们该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?是随波逐流,还是坚守内心的那片净土?宋襄公用他的一生,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值得永远探讨的话题。而那座残破的望母台,以及台上那六只振翅欲飞的石鶂,将继续见证着历史的变迁,守护着这段珍贵的记忆,直到地老天荒。
更新时间:2025-04-16 01:41:16